女性眼里最具性张力的伴侣特质,它排第一
女性眼里最具性张力的伴侣特质,它排第一先问大家一个问题: 哪一个瞬间,让你觉得伴侣充满了“性张力”?
和朋友们聊起这个问题时,大家的答案让我猛吃了一嘴狗粮:
“从恋爱到结婚7年多,在外面走路他永远会牵着我的手,记得我所有的饮食喜好,会很认真地听我说话、回应我……这些瞬间都会让我很心动。”
“最开始我是被他打篮球吸引到,直到现在每次看他在球场上奔跑、投篮的样子,我还是会心跳加速,可能因为他一直有腹肌吧哈哈。”
但朋友馨馨的答案却让大家眼前一亮:
“我觉得会做饭、做家务、带孩子、辅导孩子写作业的男人最有魅力,每次看我老公在厨房忙前忙后的样子,我就觉得他超性感!”
这个答案看似朴实无华,背后其实是有心理学依据的。
多项研究表明,家务分工的公平性是影响性吸引力的关键因素。
阿尔伯塔大学的马特·约翰逊教授通过对1338对德国夫妻,进行长达5年的跟踪研究后发现,当男性分担更多家务时,夫妻生活的频次和满意度更高。
主要由于男性主动参与家务是一种突破“男主外”传统分工的表现,从而形成一种反差的魅力,增强信任感和亲密感。
所以说,想要提升彼此情感吸引力,真的不妨试试多做家务。
毕竟,再浪漫的爱情,最终也要落到柴米油盐的琐碎。
但很多家庭的现状却是:明明是两个人的事,家务却是一方包揽。
长期下去,不仅容易造成家庭责任失衡,还会消耗感情、破坏关系。
今天,壹心理想和大家来聊聊:
为什么在亲密关系中,共担家务那么重要?
如何更科学地共担家务,提升彼此的“性张力”,过得越来越幸福?
想让关系越来越好,一定要重视家务的价值
很多人误以为家务无非就是洗衣做饭、刷锅洗碗这些明显可见的劳动。
可只有真正做过的人才知道,一个家庭每天要做的家务远不止于此。
1.大量隐形家务难以被看到。
前段时间,一个名为“隐形家务清单”的毕业作品冲上热搜。
作品列出了家中每天要做的事,清单竟有将近2米长。
光是做饭就有二十几项家务:买菜、处理食材、擦灶台、洗水槽、洗抹布、处理厨余垃圾……
△川美《隐形家务清单》展览(来源:网友@爱喝奶茶的Minnie呀)
网友们直呼,这些隐形劳动才是最让人疲惫的。
上野千鹤子指出,家务除了付出体力,还有脑力。
“很多人都觉得做家务不需要特别的技能,但要注意,买菜、做饭、扔垃圾、洗浴缸……家务并非单纯地完成这些单项任务,还要把它们井然有序地组合起来,这一后台的安排也是看不见的家务。”
一个干净舒适、井井有条的家,背后一定有一个在默默付出的人。
2.家务是永远做不完的。
效率专家奥利弗·伯克曼说:“家务是无止境的,你永远不会获得把它做完了的满足感,甚至不会取得一些进展。”
因为饭每天都要吃,碗每天都要洗,收拾好的房间会乱,洗好的衣服也还会脏。
即使买洗碗机或 者扫地 机器人等工具,但因为家务劳动太过琐碎,也很难彻底解决问题。
家中负责家务的那个人,被这些无止境的劳动填满了时间,只能日复一日地循环生活。
3.为家务付出的人,价值得不到认可。
曾听到朋友吐槽,自己全职在家照看孩子和家庭,每天从早忙到晚,但丈夫总觉得她什么都没做。
哪怕周末丈夫在家,眼看着她忙得脚不沾地,也没有任何反应,不会提供一点情绪价值。
有时还会轻飘飘地说:“你总说家里事多,但衣服是洗衣机洗的,做饭也不是什么大菜,家里也没看出来脏,这点小事算什么?”
朋友每次听到都会争论几句,但也改变不了对方的看法。
《无薪主妇》一书中提到,之前的很多经济学家都认为:“家务是不能产出价值的非生产性劳动。”
家务劳动的价值不受重视,不仅让人们排斥做家务,还让少做甚至不做家务的人在家庭关系中处于上位。
而辛苦做事的人,往往只能得到轻松、没价值、没贡献的评价。
家务虽然听起来都是芝麻一样的小事,可是满地的芝麻也会让人捡到崩溃。
很多时候,我们以为岁月静好的生活,其实正是困住另一个人的枷锁。
伴侣恩爱如初的秘诀:
共担家务
《亲密关系》一书中指出:
当妻子承担了全部或大部分家务时,其婚姻幸福感为负值,丈夫为正值,反之亦然;只有在夫妻共同承担家务时,双方的婚姻幸福感才都表现为正值。
曾在网上看到一个帖子:
结婚10年,妻子只因为丈夫没有洗碗,去法院起诉离婚。
因为平时家里都是妻子打理,有一次妻子因为忙工作,连续4天没顾上家里。
忙完后妻子本想好好休息一下,可一进厨房,她看到的却是水池里4天没洗的碗。
妻子一下就气哭了,回想这些年的婚姻生活,当即决定离婚。
同样的家务,若是一个人忙前忙后,另一个人无所事事,很容易发生矛盾。
只有两个人一起承担,感情才会更加亲密。
亲密关系中,伴侣共担家务的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
1.避免家务分配失衡,影响婚姻关系。
社会学家霍克希尔德(Arlie Russell Hochschild)在其著作《职场妈妈不下班:第二轮班与未完成的家庭革命》中提出,即便女性投身职场劳动,她们往往仍需承担大部分家务和育儿责任,这相当于回家后仍需再上“第二轮班”。
这种不仅加重了女性的负担,更不可避免地造成了家庭内部的权力失衡。
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的研究人员分析过一项调查数据,数据包括约5万名成年人关于家庭生活及工作问题的回答。
发现无论是传统模式的“男主外,女主内”,还是反向模式的“男主内,女主外”,这两种模式都存在着显著的隐患。
实行这两种模式的家庭,主外的一方工作压力会很大,另一方也会因为没有经济来源和被迫社会隔离,而缺乏价值感,两个人都很难感到舒适。
时间久了,双方都觉得委屈,都认为自己付出得更多。
当负面情绪不断累积,感受始终错位,就很容易引发家庭矛盾。
而当夫妻共同工作、分担家务时,两个人会切身感受到工作的辛酸和琐事的疲惫,也更能体谅彼此的处境。
2.共担家务可以让彼此更亲密,更有归属感。
朋友七七说她和老公结婚3年,依旧恩爱如初的关键秘诀,就在于“共担家务”。
宝宝比较依赖妈妈,她下班后就专心带娃,老公则负责做饭、洗碗、拖地等;
周末在家爸爸陪宝宝玩耍,她就去购买一日三餐的食材,洗菜、切菜,一切准备就绪后,让擅长厨艺的爸爸去煮饭,而她就交替着去哄宝宝睡觉。
她非常享受两人共同为这个小家努力、忙碌的过程,感觉很幸福。
肯特大学社会学教授弗兰克·菲雷迪说:“如果夫妻可以一起分担,不论是做家务还是照顾孩子,都将创造一条纽带,促进夫妻间的亲密感和互信感。”
家务,从来不是某一方的专职,而是两个人共同的责任。
一起分担家务,互相配合,婚姻才能走得更加长远。
3.夫妻共担家务,对子女的未来也会产生积极影响。
伴侣间共担家务,不仅关乎双方的亲密关系和公平正义,更是一项极其重要的“教育投资”。
社会学习理论认为,父母是孩子最重要的性别角色和家庭角色榜样,即孩子主要通过观察和模仿父母的行为和对话,来学习如何行为或思考。
一项由法兰克福大学的Tomas Cano和Heather Hofmeister领衔的研究揭示:
在儿童和青少年时期,父亲的家庭行为(尤其是做家务),在儿童的性别角色态度的发展中起着关键作用。
童年期观察父亲做家务的男性,成年后会更自然地认为自己在家务和育儿中应承担一半责任,更倾向于成为“参与型父亲”。
而女性则更不容易接受伴侣在家庭责任上的缺席或不公,更可能主动协商平等分工。
所以,家务中的每一次共担责任,其实都会在孩子的心里种下一颗种子,影响着孩子未来成长的模样。
如何做到共担家务,让伴侣间的感情越来越好?
首先,需要将家务可视化,明确分工,每个人认领自己可以承担的部分。
很多家庭的家务落在一个人身上的原因就在于,有一方“眼里没活”。
在这些人眼中,要么看不到家务,要么看到了但是觉得对方会做。
这时,可以制作一个家务清单,将每天要做的事情直观地显现出来:
● 将 做饭、洗碗、拖地、刷马桶等等家务详细列出。
● 明确分好哪个人负责哪件事,写在清单对应事项的后面。
● 约定好完成的质量,在完成标准上达成共识。
将所有事情提前说好,可以避免后续一方做完而另一方觉得没做好,继而引发其他矛盾。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