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刷过程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油墨要经历输墨、匀墨、上墨、转印、压印等多个环节,才能完成印刷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始终要保持油墨传输的稳定性、均匀性、准确性,这是获取高质量印刷品的基本条件。印品质量取决于油墨的传输质量,而油墨的传输质量受诸多因素影响,包括纸张、油墨质量、水墨平衡状态及墨辊传墨性等各种因素。本文,笔者主要就水墨平衡和墨辊结晶两方面问题与大家一同探讨。
水墨平衡问题
作为印刷操作人员,在印制某个活件时,在调节墨色时肯定遇到过某一色偏深或偏浅,而当我们已经涨了(或降了)正常需墨量的数倍后,墨色却毫无变化,这就涉及到了水墨平衡。
水墨平衡是胶印技术最基本的原理,胶印正是靠着水墨相斥的原理来实现图文转移的,从印刷品本身的角度来讲,水对印刷品是有害无益的,但由于水本身可以吸收墨路内部的一些能量,从这个角度讲,水对印刷又能起到一定有益的作用。要实现高质量的图文转移,必须有良好的水墨平衡状态。最佳水墨平衡的状态是“水小墨黏”,即水越小越好、墨越黏越好,如果水墨调整不正确,要想实现高质量印刷几乎是不可能的。现结合笔者多年的工作经验,要想达到水墨平衡,操作人员应做好以下几点。
(1)调节印刷设备的水量、墨量以及印刷压力,并使其达到平衡,同时在实现印刷效果的前提下,要尽量使用最小的水量、墨量进行印刷,在印刷过程中要保持速度的恒定,即所谓的“三平、两小、一恒”。
(2)严格控制润版液的pH值在4.8~5.5之间,使用酒精润版液的酒精浓度控制在13%,水箱温度控制在10℃左右。
(3)注意原辅材料的性质,合理搭配使用。需使用与纸张性质相匹配的油墨,也可以使用油墨助剂来调节油墨的印刷适应性性,要根据具体情况适量添加。
(4)严格控制车间温湿度。温度控制在22~25℃,湿度控制在55%~65%。
如何判断水量的大小呢?最简单的办法就是目测版面的反光,若为灰白色则说明水量适中;若墨斗辊脱墨,并且墨斗里能看到细小的水珠,则说明水量偏大;若印品软绵无力,边角翘起而造成收不齐纸张,则说明水量偏大;仔细观察叼口部位,若发现有明显的水痕,则说明水量偏大;如果停机后,印版版夹和橡皮布拖梢处有明显水珠出现,再次开启时,墨色前后变化很大,则说明水量偏大。
控制好水量后来看墨量,若印版表面发暗就有必要在油墨中添加适量助剂等方式来调节油墨的印刷适性。如添加剂可以改进油墨的润湿性,降低粘度,改善油墨的转移性能,但不增加流动性,可保障油墨的乳化值在25%,从而排除油墨过度乳化和堆墨的故障。但要注意的是,助剂的用量应控制在5%以下,如果加入过多就会造成油墨粘度过小、流动性过大,从而造成油墨乳化和糊版。
墨辊结晶问题
在胶印过程中,胶辊表面经常残留油墨和纸粉等物质,同时有些地区由于当地的水质较差、硬度高,印刷企业又没有安装适当的水处理装置,因此水的硬度过高,水中的钙、镁离子含量就多,它们会与油墨(特别是红墨)发生化学反应,久而久之会在胶辊表面形成玻璃体晶化面,晶化的胶辊不能有效的传递油墨,导致供墨能力下降,从而增加了因缺墨造成故障发生的几率,如鬼影、周期性墨量骤降效应和印品出现局部色彩缺失现象。为了有效的防止胶辊出现结晶,笔者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每天印刷结束后一定要用洗车水清洗墨辊,防止胶辊第二天产生结晶。
(2)每周用起积膏清洁一次胶辊,但要注意的是,起积膏虽然可以去除结晶但效果不如除钙剂,且容易把少量结晶体包裹在胶辊上,因此在水质较差的地区还应每月用除钙剂清洗墨辊上的结晶,而且在使用除钙剂之前一定要用洗车水清洗墨辊,这是因为洗车水能先与胶辊上的油墨发生化学反应,将油墨清除再除钙才能与胶辊上的结晶体发生化学反应并将其去除。
(3)印刷时使用不结皮油墨可以防止胶辊发生结晶现象,降低胶辊发生结晶的可能性;另外选择植物油油墨相对于矿物质油墨其更容易清洗不易结晶。
(4)使用防结晶润版液,可有效分解钙质,减少钙质在胶辊上的留存量,防止胶辊结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