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多资源哦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80|回复: 0

印刷色彩管理效果不达标?大师教你三大测试标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2-13 15:51:5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近期,笔者接到了一个任务,有一台印刷机需要应用色彩管理。在前期沟通中,笔者了解到这台印刷机曾经做过色彩管理,但由于种种原因,在实际应用中,原色彩管理方案的适应性不断下降,导致现在机台追色越来越困难。随后,笔者对机台的样张进行了随机抽检,通过PressSIGN软件评分得出了较低分数的评价。毫无疑问,这肯定是机台的各项指标条件发生了变化。

笔者检查了原色彩管理方案中的CIP3、NPDC曲线,认为基于原有曲线做修正已经不太可靠,最好是重新对机台进行完整的色彩管理。根据经验,笔者重新制定了色彩管理方案。第一步“印”:建立标准,定义CIP3、NPDC曲线;第二步“测”:根据标准,进行样本测量、判断;第三步“调”:根据判断,优化调整方案。本文,笔者将与大家分享如何通过三大测试标准来检验设备的色彩管理效果以及各项指标是否达到要求。

PART1 50%平网版

图1所示的50%平网版是每个印刷机台都无法避免的测试,看似简单却有很多容易忽视的细节,同样也能暴露很多问题。

b8df3815bd4b5c771efb3f775a6ea030.png
图1 50%平网版

基本要求

(1)50%平网版测试文件版面的组成要素包括测控条、星标、50%平网(占可印刷幅面80%以上)。

(2)印刷时的油墨密度应以原色油墨Lab值作为参考,当色差值处于最佳状态时取样检查平网样张的印刷效果。

印刷条件

(1)印刷压力符合设备标准。

(2)水墨平衡系统稳定。

(3)润版液条件正常。

样张判断

(1)水辊杠。

(2)墨辊杠。

(3)网点增大&网点变形。

按照印刷标准化要求来说,设备稳定性是首要的,在进行色彩管理时,设备的稳定性是在日常工作中就由机台操作人员进行标准化管控了的。但现实工作中往往会出现在测试过程中因暴露过多印刷设备缺陷而频繁停机,重新调校设备的情况,严重影响测试进度。这与50%平网版的测试有一定的相悖,该测试版更多是用来验证设备的调校结果,而不是在印刷测试时才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来调校设备。不仅会耗费大量的时间、精力,还不能保证测试出的效果完全合格,而且会造成后续工作的困难。所以在制定色彩管理方案时,一定要根据实际情况来考虑设备在日常运行中出现故障的频率和可能发生的故障时间,而不是仅考虑色彩指标达到标准要求的概率。

PART2 油墨预置曲线校正版

现阶段,很多印刷机都具备油墨预置功能(基于CIP3/CIP4标准的预放墨技术),在辅助放墨方面,传递预放墨信息的最主要作用是帮助印刷操作者避免手动放墨的不一致性和减少时间浪费,所需的放墨资料可直接由印前的数据文件取得,经过简单的转换后传送至印刷机的墨控台做预放墨的调整,这种辅助放墨方式大大节省了时间,提高了效率。

无论是海德堡的Tar格式还是小森的PQ4格式,亦或是第三方品牌的其他格式,都是在印前环节根据拼大版内容先输出标准的PPF格式文件再进行转换,而PPF格式中所包含的色值信息(CMYK)会再通过所匹配的品牌软件进行对应墨区的赋值,从而得到印刷机台上直观显示出的墨键值。

其实每台印刷机在出厂时会包含一条或多条“默认”的油墨预置曲线,并且这些曲线还具备学习功能,可以根据使用者日常工作中的使用习惯进行微调,从而使这些曲线具备长期适用性。听上去是不是很高大上?是不是感觉很有用?从笔者个人经验来说,却不得不泼一瓢冷水。

曲线的学习功能确实如它所设计的一般,具有一定的优化能力,但该优化能力具有两面性。因为与学习功能相匹配的还有闭环系统,可通过扫描测控条进行样张的颜色控制,但不是每台印刷机都具有这套系统,即使具有,是否能很好地运用,都是未知数。每位操作者的习惯不同,印刷机台往往都是采用歇人不歇机的方式运行,并且在印刷过程中由于纸张幅面等原因而频繁导致机台脱离数据控制,一些不恰当的设定就会被“学习”,而这个学习就不能带来正面作用。

油墨预置曲线校正版(如图2所示)的运用,其实就是用于检验油墨预置曲线的准确性,并提供校正后的数据。这里需要的软件有PressSIGN,硬件有IntelliTrax自动扫描系统或类似的可接入PressSIGN的扫描设备。此外,建议再根据印刷机台的墨键数量制作一个表格以方便记录数据,并存档作为今后校正时的参考。

b3958b628bff7eb2d628e4774f5a18fb.png
图2 油墨预置曲线校正版

PART3 无曲线测试版

当前面两个步骤完成后,就轮到无曲线测试版(如图3所示)上场了。对于该测试版,笔者比较推荐以图表形式为主,所以笔者会把IT8.7-4、ECI2002、P2P51x这3个色表都放入图表中。由于我们公司执行的是G7的方法,近几年我们就把IT8.7-4色表更新成了TC1617色表。

3a9a9958b4bb7a7e75cc11ada37d731e.png
图3 无曲线测试版

取这3个色表出于几种考虑,其一是P2P51x色表是做NPDC灰平衡曲线所必需的数据来源;其二是TC1617色表是G7认证的检验色表;其三是ECI2002色表对接了公司采用的GMG色彩管理系统。有了这3个色表,再结合前面两套测试版所取得的结果,就可以得到一个有效的色彩管理数据来支持印刷反补偿曲线的计算。

以上3个测试完成后,我们就可以用采集的样张来测量色表。笔者习惯会在测试版上同步采集P2P51x色表和ECI2002色表,P2P51x色表不言而喻是用来给Curve软件生成NPDC灰平衡曲线用的,而ECI2002色表则是应用在GMG软件中,可以同步给出机台色域信息,为另外一套完全基于色差值计算从而改变文件颜色配比的模拟色彩管理模式提供数据。

对于这些用于数据采集的样张,如果收集到6张,应将其中的1张存档保管,另外5张裁切之后用于数据测量。此时,就需要对这些信息进行分析和互相验证,因为在印刷过程中用到了PressSIGN这一类软件,这个检测结果是基于测控条计算的,其位置相对而言靠近版边(拖稍或咬口),而Curve软件则是基于印刷幅面居中的位置进行计算的,可以很好地将几种数据进行对比考量。比如印刷时测量控制条得到的密度与测量色表时得到的密度不一致,并且超过了0.05的容差范围,这时需要去验证所采集的样张色彩是否上下不匀,或者是否是油墨干褪带来的影响,这些数据对比可以为长期的色彩管理工作提供依据。

软件看似智能,但它只能在用户所指定的参数下计算出一个结果,这个结果是否是用户所需并不是软件能解决的。笔者看到过很多软件计算出来的曲线并级严重,这些影响都来源于印刷的不确定性,这也是为什么一开始就要在印刷机台进行大量测试、验证的原因。当出现这一方面的影响时,要做到能够在不重新印刷的情况下,修正这些异常数据,这需要积累更多经验和收集反馈意见。

正如很多色彩管理专家所说,色彩管理入门很容易,完成色彩应用也很容易,难的是做好管理。这个管理,笔者认为应是系统的管理,从源头到结果的管理,其中大量的工作是要静下心来分析数据,而数据的收集与整理正是色彩管理非常重要的一环。

色彩管理,管理的是过程,得到的是色彩,并不是一个以结果做论断的方法,其能做到锦上添花,能够在过程中发现不稳定情形,但是不能消除所有不稳定情形。色彩管理的目标不应是一味的数据至论或者去追求印前样张达到印刷样张效果,而是需要在准确还原文件以得到数据都达标的客观评判条件后,再考虑做到前后工序的输出样张趋于一致的主观评判。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好多资源哦

GMT+8, 2025-2-22 02:06 , Processed in 0.072661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