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制版工作中,对于经验不足或刚接触这项工作的操作人员而言,往往认为只是简单地配置好恰当比例的显影液、调节好显影速度、注意印版网点大小,就能制出合格的印版,这是不全面的观点。因为尤其在显影环节中,显影液的循环过滤是否通畅、显影液的补充是否恰当及时,同样对显影效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显影液的循环过滤
现在的显影设备大都装有独立、可拆卸的过滤装置。其工作原理为:当按照一定比例配置的显影液通过管路流通到液泵后,经过液泵工作,使显影液进入到外挂的过滤器中,流经过滤器中的滤芯进行吸附过滤,吸附过滤后干净的显影液通过液泵进入到显影槽的喷淋管中,再次参与到显影过程。如此循环往复,以保证最大化地减少显影液中被剥离下来的氧化后的混合物,从而保证版材在显影过程中既充分又干净。其中,过滤器的过滤芯(图1)在显影液循环过程中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
图1 过滤芯
过滤器中的过滤芯是由密集的棉质线绳缠绕紧密网成的,可以将显影液中经显影剥离下来的混合物牢牢吸附,不使其参与到再次显影过程中。一般情况下,是否应该更换过滤芯要以出版量的多少来界定。通常累计显影超过300块以上版材时,就需要更换新的过滤芯。这时其过滤作用已经处于饱和状态。当剥离物无法再被过滤芯有效吸附时,显影液就会变得浑浊,剥离物就很容易浮在显影过的印版表面,当通过胶辊的传输碾压且冲洗不彻底时,就极易出现版面脏污的情况。因此,过滤的有效性是显影环节保证版面洁净质量的有效措施之一。
此外,显影设备中显影液循环泵前端为扇叶,后端与电机相连。由于扇叶长期接触显影液,并通过不停的转动参与到显影液的循环工作中,经过一段时间,扇叶及其内部空间会不断累积结晶的药物杂质,扇叶就会出现转动不畅或是停转现象,影响泵入显影槽中的液体量。当扇叶长时间被卡住不能运转时,会使连接的电机过载过热,使电器件产生不必要的损坏。所以操作人员在每次更换显影液时,要注意观察循环过程中进入显影槽的液体量有无明显变化,一旦出现不循环或液体量减少时,要及时拆卸循环泵的扇叶,用专门的清洗剂进行清洗,以保证显影液循环处于良好状态。
通常情况下,按照设备保养的要求,每一台显影设备都需要定期进行清洗保养,以保证喷淋管、管路、毛(绒)刷辊和传输胶辊等部件上没有显影液的结晶。因此,操作人员要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保养,才能保证设备的良好运转。
显影液的补充
众所周知,显影液是强碱性的混合溶液,通过剥离曝光后的版材感光层,从而达到图文显像的效果。实际工作中,操作人员都希望更换后的显影液能够使用时间更长,多显影一些版材。
印企往往通过减慢显影速度,从而延长版材在显影槽的停留时间。然而,只靠延长显影时间来保证显影效果并不可取,因为在显影液性能大幅下降时,显影若不彻底,容易出现底灰。另外,显影液在剥离版面的过程中也会发生氧化反应,而这一反应将进一步降低显影液剥离版面的性能。此时,操作人员应该通过适当补充一定比例的新显影液来提升药效。然而有的操作人员会将原液直接倒入显影槽中以快速提升药效,该方法不可取。因为其只能够在短时间内快速提升药效,过段时间后,经过循环,整体药效又会下降,操作人员须不断地变换显影速度来控制显影效果,这样就会使得该阶段的版材显影不稳定,很容易出现过显和显影不充分的现象,直接影响后续印刷中色彩的呈现效果。
这就要求操作人员根据实际生产情况,合理地进行补液。首先要配制合适比例的补充显影液(原液与水的比例通常为1∶2或1∶3),然后通过显影设备的补液系统,设定调整好补充量进行补液。一般情况下,在显影180块版材左右时进行补液比较稳妥。
针对补液的季节性问题,有些操作人员比较容易忽略。北方地区因季节温湿度变化比较大,因此补液的季节性问题比较突出。夏季,温湿度较高,室内需要通过空调来恒定车间的温湿度。由于空气和水的温度都比较高,因此显影液药性比较强,下降较慢,在制版量不大的情况下,可以不用补充显影液。但要注意,夏季的蒸发量比较大,如果显影槽的液面过低,不仅会影响设备运转,也会因为版材接触显影液时间短而显影不充分。因此,该情况下也需要补液,但原液和水的比例一定要调整好,以免出现过显情况。
冬季,即便室内有增温设备,显影液也会因为周边各种媒介的温度低而逐渐失去药效,进而影响显影效果。尤其是在傍晚以后工作时,这一情况更加明显。因此,更需要及时持续地补充显影液,以维持稳定的药性。
综上所述,要想显影液能够稳定发挥出药性,操作人员要不断地根据工作环境(温度、湿度、蒸发量等)以及制版量,合理进行补液,才能制出符合生产要求的印版。
|